商戶們交流探討如何嚴把農產品質量關。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
這些天,來自海東市河湟新區的一則好消息傳遍了青海。經過兩年籌備建設,4月12日,北京(青海)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開業運營,填補我省東部重要農業生產區沒有大型農副產品集散地的空白,構建“青貨出青”新渠道。
打造多功能現代化批發市場
位于湟水北岸的青海新發地人來人往,批發車、采購車絡繹不絕,隨處可見工人裝貨卸貨忙碌的身影。市場占地73.3公頃,共有18座交易區、721個交易攤位、1座冷凍倉庫,可容納各類企業及商戶1萬余家,每天交易車輛1萬余輛,創造就業崗位1萬多個,帶動就業達5萬余人,預計年交易量達到130萬噸,交易額近110億元。目前,已入駐商戶1000余家。
青海新發地負責人介紹,市場以青海本地農副產品、青海牛羊肉批發為龍頭,主要經營蔬菜、水果、水產、海鮮、凍品、副食調料等農副產品,依托海東,面向西寧,輻射青海、四川北部及西藏、新疆等地區,打造海東市規模最大的多功能現代化批發市場。
市場開業運行,對于老百姓的“米袋子”“菜籃子”和“果盤子”而言,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。對于市場的商戶們來說,這是新產業的起點,青海新發地能夠以較低的物流流通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,正是吸引他們進駐的重要原因。
來自河南的商戶賈勇在市場內租了一間近180平方米的商鋪,主要批發姜、蒜。他說,之所以把目光“定位”到海東,是因為青海新發地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區位互補優勢,無論是輸出還是輸入都能兼顧。更關鍵的一點是,市場內有2萬噸的冷凍倉儲庫及其附屬配套設施,讓他對未來的生意充滿信心。
優化“從產地到餐桌”的供應鏈條
不僅如此,青海新發地還嚴把農產品質量關,護航舌尖上的安全。4月18日,西海全媒體記者在市場檢測中心看到,工作人員忙著開展農藥殘留快速抽樣檢測工作,通過對市場內農業經營主體的蔬菜、瓜果抽樣檢測,杜絕不合格農產品被端上餐桌。
與此同時,青海新發地運用數字化、信息化構建新型農副產品供應鏈,實現農副產品全程可追溯,保證所有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合格有效,提高貨物流通效率。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每日的進場量、農產品檢測是否合格、種植物的產地等信息,青海新發地負責人一再強調,青海新發地的蔬菜、水果等農副產品都由北京新發地市場、鄭州萬邦物流中心、西安雨潤市場、西安欣橋市場等市場供應,農副產品渠道清晰可溯源。
從供需兩端發力,優化農副產品“從產地到餐桌”的供應鏈條,提振商貿流通企業發展信心的同時,更好地激發市場經濟發展活力。依托河湟新區“橋頭堡”作用,青海新發地以更低的進場成本、更便利的交通條件,更好地服務經銷商,為青海、西藏、新疆等地區提供更加質優價廉的果蔬產品,促進跨區經貿和青海省農、副、畜、種植產業發展,銜接產需、滿足消費、吸引投資、拉動需求,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。
構建“大物流大配送”產業聚集區
“青海新發地將為打通農副產品上下游通道提供全方位服務,借助市場增進產地與銷地的對接,引進更多北京新發地及其他分市場供應商、采購商及貨源,幫助市場內的商家找到上游的對接商。”青海新發地負責人說,青海新發地運用“互聯網+采購端+供應端+田間地頭的種植端”模式,打通上下游信息通道,讓種植戶、供應商、采購商及時獲得市場信息,在不同場景快速下單,助推青海名特優農副產品走向世界。
未來,青海新發地將利用產品供應體系和流通渠道優勢,構建以“大物流大配送”為核心的服務業產業聚集區,通過全國種植聯盟,在青海、西藏等地打造種植養殖基地,培育高原夏菜,促進產品優選優種和高效高質回收,增加產品附加值,助農創收。拓寬銷售渠道,完善流通體系,促進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與國內外市場有效對接,幫助優質牦牛肉、藏羊肉、高原土特產、高原夏菜等擴市場、強輸出、提效益,讓海東成為青藏高原優質農產品的“集結地”,成為全國各地農產品進入青藏高原的“橋頭堡”。